400-123-4657
点击量:292 时间:2025-01-12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司长张希武通过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国家生物战略资源,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实践和有效措施。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的要求,切实做好以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为主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一、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文明的本源基础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本源。没有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就没有人类的出现。
地球的历史达46亿年之久,而人类的诞生才不过300万年的历史,这是因为适于人类的环境形成历史还不长。生物多样性是亿万年地球环境演化的产物,同时又是人类及其他生命环境的缔造者与维持者。可以设想,虽然今天人类已经拥有了一个适宜的环境,但是如果离开了生物多样性,尤其是绿色植物,这个环境很快就会变得破败不堪,人类就会难以生存。
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的本源是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是构建生态的基本要素,在地球所有的特征中,覆盖其表面及海域的生物层是最复杂、活跃和富于变化的。这个生物层就是生物圈,它通过无数植物、动物(包括人)、微生物共同的代谢活动,以物理和化学的形式与大气层、地层和水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环境体系,使得人类在内的无数物种都可以生存在这个体系当中。
地球上出现可呼吸的空气、可饮用的水源、肥沃的土壤、高产的农田、富饶的海域、适宜的气候以及其他的生态系统服务,都充分显示了生物体的作用。可见,生物多样性在地球表面上无处不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科学家洛夫洛克就提出了一个看法,其核心思想就是把地球看作是一个生命有机体,它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而维持着这个有机体正常运转的关键性要素,就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等级系统,包括多个层次或水平,从基因、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到群落、生态系统、景观,每个层次都存在丰富的变化,都存在着多样性,理论与实践上比较重要的有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或称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给人类带来了诸多惠益。一是生物多样性满足了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需求。食物、淡水、空气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价值之一是可以向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洁净的淡水,以及清新的空气等。
生物多样性在人类的健康与药物应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开发新药的宝库。二是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保障。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在生态系统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物多样性通过生态系统所体现的服务功能,除提供空气、水、食物、药材、木材、纤维等物质基础以外,还具有调节气候、保水固土、净化环境、调控疾病、防治病虫害、抵御物种入侵、调节自然灾害等服务功能。
三是生物多样性可以满足人类重要的精神需求。以观赏自然风景、休闲娱乐为主题的生态旅游活动满足了人类认识自然、享受自然、净化心灵的强烈需求。生物多样性涵盖了多样的野生动植物、各类生态系统及优美的景观,成为了人类旅游活动的基础资源。四是生物多样性是人类未来的财富。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一笔巨大的资源和财富。它的价值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农业发展的基石。野生动植物蕴涵着丰富多样的基因资源,例如,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就是利用野生稻野稗不育株基因开创了三系杂交水稻育种先河,为解决我国13亿人口的粮食问题和世界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由此可见,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本源,加强以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为主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对推进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二、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存在差距针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形势,我国林业部门已经采取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措施。一是从上到下形成了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系,包括《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
二是在自然保护区、湿地、野生动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等领域发布实施了一系列规划和计划。三是先后组织了多项全国性或区域性的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调查和监测,进一步摸清本底,建立了相应的监测网络和体系。
四是就地保护成绩显著,到2012年底,我国已建立森林、湿地、荒漠、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等五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407个,总面积1.45亿公顷,分别占全国总数的91.2%和97%,基本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五是通过对濒危物种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一些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急剧下降的趋势已得到有效控制。六是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和种质资源移地保存得到较快发展,全国已建动物园(动物展区)、野生动物园240多个,植物园(树木园)234个。七是在经受非典、禽流感疫情后,设立了350处国家级、768处省级和一大批地市县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初步建立。
八是认真实施以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利用人工繁育资源为主的战略转变,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源繁育、限制野外资源利用的强化监管措施。九是林业等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已基本形成。外来入侵物种预防和控制管理进一步规范。
十是积极履行相关国际公约,履行了义务,维护了我国负责任大家形象和国际声誉。同时,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和政策体系尚不完善;生物物种资源家底不清,调查和编目任务繁重;生物多样性监测和预警体系尚未全面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投入不足;管护水平亟待提高;基础较弱,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问题的能力不足;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需进一步提高。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还面临很多压力与挑战。
如城镇化、工业化加速使物种栖息地受到威胁,生态系统承受的压力增加;生物资源过度利用和无序开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加剧;环境污染对物种栖息地造成影响;外来入侵物种和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释放增加了生物安全的压力;规模化人工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形成新的威胁;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影响。三、按照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做好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三个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科学概括,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中华文明天人合一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发扬。
因此,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和保护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为主旨,以推动保护事业科学发展为根本,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坚持科学保护、依法保护、主动保护,依靠人民群众、科技进步和深化改革,着力营造自然保护的有利环境、构建就地保护的科学体系、完善迁地保护的整体布局、健全自然保护的法规制度体系和强化执法监管体系和推动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的健康发展,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主要战略任务有六个方面:一是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探索促进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激励政策,研究制订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生物安全和外来入侵物种等管理的法规、制度。二是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相关规划。
将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部门规划,建立相关规划、计划实施的评估监督机制,促进其有效实施。三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建设,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编目,完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动植物(包括大熊猫)的资源调查工作。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技术方法的创新研究,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能力建设,提高生物多样性预警和管理水平。
四是强化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合理开展迁地保护。坚持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合理布局自然保护区空间结构,强化优先区域内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和保护区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提高自然保护区有效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质量。研究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促进地方政府及基层群众参与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五是提高应对生物多样性新威胁和新挑战的能力。
加强外来入侵物种入侵机理、扩散途径、应对措施和开发利用途径研究,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及风险管理机制,积极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加强林业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风险评估和环境影响研究,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确保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的安全性。
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探索工作。建立病源和疫源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畜健康。六是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开展多种形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全民保护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广泛调动国内外利益相关方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共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强化公约履行,积极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
本文来源:南方双彩-www.jieyu2000.cn